排山倒海
排山倒海的意思
排:排开;倒:翻倒。
推开山岳;翻倒大海。形容来势猛;声势浩大;力量强大;压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
出处:宋・杨万里《病起喜雨闻莺》诗:“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
例子:这种排山倒海的巨潮,是任何顽固势力所不能抵挡得住的。(邹韬奋《抗战以来 自动奋发的千万青年》)
正音:“倒”,读作“dǎo”,不能读作“dào”。
辨形:“倒”,不能写作“捣”。
辨析:“排山倒海”和“翻江倒海”、“翻天覆地”;都可形容声势浩大;力量巨大。但“翻江倒海”能形容水势浩大;心潮激荡和混乱之极等;“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而“排山倒海”多用来形容阵势庞大和声势、力量巨大。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排山倒海的详细解释
【释义】
形容力量巨大,气势壮阔。#语本袁山松《后汉书》。△“移山倒海”、“雷霆万钧”
【典源】
#袁山松《后汉书》(据《太平御览・卷九二・皇王部・孝献皇帝》引)[1]
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薄万里之衢,萍流蓬转,崄岨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观其天性慈爱,弱而神惠,若辅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2]始于[3],终至滔天,遂力制群雄,[4]。然因其利器,[5]而不反,回山倒海,遂移天日。昔田常假汤、武而杀君,操因尧、舜而窃国,所乘不同,济其盗贼之身,一也。善呼庄生之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之门,仁义在焉?”信矣。
注解
[1]典故或见于《魏书・卷五四・高闾列传》。
[2]曹氏:即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人。有雄才,多权术,能文学。起兵击黄巾,讨董卓,渐次减削诸雄,自为丞相,拜大将军,爵魏公,旋进爵魏王,加九锡。后卒于洛阳,子丕篡汉。追谥武帝,庙号太祖。
[3]勤王:王室有难,起兵救援靖乱。
[4]负鼎而趋:指曹操以辅佐名义,争霸一方。负鼎,指伊尹背负罪俎见汤,以烹调比喻致王道之事。趋,行走、追逐。
[5]假:借。
参考
《魏书・卷五四・高闾列传》
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而盱眙小城,攻而弗克。班师之日,兵不戍一郡,土不辟一廛。夫岂无人,以大镇未平,不可守小故也。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源不塞,本不拔,虽翦枝竭流,终不可绝矣。
【典故】
“排山倒海”原作“回山倒海”。袁山松,东晋陈郡阳夏人。少有才名,博学能文,在他写的《后汉书》中,有一段记载东汉最后一位皇帝献帝的事迹。献帝在位三十一年,起初受制于董卓,后曹操以援救汉室之名讨伐董卓。接著曹操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得势后,渐次削弱诸雄的权力,手握国家大权,他架空献帝,势力日渐强大,以“回山倒海”般的巨大力量,把政权移转到自己手中。袁山松认为,曹操以仿效尧、舜禅让的美名,逼献帝授权,实为窃国,与盗贼无异,毫无仁义可言。后来“排山倒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力量巨大,气势壮阔。
【书证】
- 01.宋・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与大儿议秋凉一出游山〉诗:“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
- 02.宋・吕祖谦《东莱博议・卷三・楚莫敖屈瑕》:“吞天浴日之涛,排山倒海之风。”
- 03.宋・陈师道〈刘道原画赞〉:“虽一时贵权,气燄势力,排山倒海,不置也。”
- 04.《东周列国志》第五六回:“晋军只道本阵已得胜,争先驰逐,势如排山倒海,齐军不能当,大败而奔。”
【用法】
语义形容力量巨大,气势壮阔。
类别用在“气势强盛”的表述上。
例句
①舆论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令人无法抵挡。
②这个台风挟著排山倒海之势,向台湾直扑而来。
③可怕的山洪暴发,排山倒海地淹没了整个部落。
④敌人无法抵挡我军排山倒海的攻势,已经决定投降了。
⑤表演结束,全场观众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掌声和欢呼声。
⑥面对股东们排山倒海般的斥责,董事长显得坐立难安。
⑦一个巨浪突然排山倒海而来,看得观潮的民众大呼过瘾。
⑧一个势如排山倒海的浪头袭来,瞬间就把小船给吞没了!
⑨暴动的群众排山倒海地冲向军警的防卫线,造成情况完全失控。
【辨识】
形音倒,音dǎo,倾覆。不可写作“到”。
排山倒海的翻译
- overturn a mountain and upset the sea
- 非常(ひじょう)な勢(いきお)いである
- сокрушáя все на своём пути
- puissance formidable,irrésist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