杅字概述
〔杅〕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ú、wū,部首是木,总笔画是7画。
〔杅〕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于”。
〔杅〕字仓颉码是DMD,五笔是SGFH,四角号码是41940,郑码是FAD,中文电码是8533。
〔杅〕字的UNICODE是U+6745,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6437,UTF-32:00006745,UTF-8:E6 9D 85。
〔杅〕字异体字是桙。
杅的意思
杅
1yúㄩˊ基本解释
①浴盆。
②盛浆汤等的器皿。
杅
2wūㄨ基本解释
◎〔焚~〕牵制,如“秦得烧掇~~君之国。”
杅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辰集中 部首:木部
武英殿刻本: 第1222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510頁,第20字
標點整理本: 第456頁,第19字
音《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音于。
《公羊傳・宣十二年》: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於四方。〔何休註〕杅,飮水器。
例又,《類篇》:浴器。
《禮・玉藻》:〔正義〕浴時入杅,浴竟出杅。
例又,《禮・既夕》〔註〕:杅亦作桙,盛湯漿器也。
《荀子・君道篇》:槃圓而水圓,杅方而水方。
例又,杅杅猶于于,自足貌。
《荀子・儒效篇》:杅杅富人,豈不貧而富哉。
例又,大杅,山名。
《山海經》:崑崙之丘,黑水出焉,西流於大杅。
音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遣因杅將軍公孫敖築受降城。〔註〕因杅,匈奴地名。又,《集韻》:王遇切,音芋──義同。
音又,《史記・秦本紀》:秦得燒掇焚杅君之國。〔註〕一孤切,音烏。
〇〔按〕古文杅同「杇」,今分。
卷目:考證・辰集中 部首:木部
愛日堂藏本: 第276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50頁,第8字
《禮・旣夕註》杅亦作桙,盛湯漿器也。
謹照原文禮上增儀字。器也改盤也。
注解
〔杅〕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杅〕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ú、w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于。
〔杅〕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ú] ⑴ 浴盆。⑵ 盛浆汤等的器皿。㈡ [wū] ⑴ 〔焚~〕牵制,如“秦得烧掇~~君之国。”
杅字的翻译
- tub
- Bowling spielen, kegeln
- bol, cuve
杅的字源字形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