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复制 打印字帖

guó ㄍㄨㄛˊ

囗部 共8画 全包围结构 U+56FD
汉语字典

囗部

8画

4画

全包围结构

guo

guó

会意字

LGYI

WMGI

JDCS

60103

0948

2590

56FD

25112141 竖、横折、横、横、竖、横、点、横

㕵 䆐 囯 囶 囻 圀 國 𠰧 𡆻 𡆿 𡇅 𡇎 𡇏 𡇕 𡈑 𢦾 𢧌 𢧜 𤦂

国的笔顺

折叠展开

国字概述

折叠展开

〔国〕字拼音是guó,部首是囗,总笔画是8画。

〔国〕字是全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囗、玉”,五行属木。

〔国〕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囗”( wéi ),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是邦国。

〔国〕字仓颉码是WMGI,五笔是LGYI,四角号码是60103,郑码是JDCS,中文电码是0948,区位码是2590

〔国〕字的UNICODE是U+56FD,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2269,UTF-32:000056fd,UTF-8:E5 9B BD。

〔国〕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1081,属常用字

〔国〕字的近义词是,异体字是㕵、䆐、囯、囶、囻、圀、國、𠰧、𡆻、𡆿、𡇅、𡇎、𡇏、𡇕、𡈑、𢦾、𢧌、𢧜、𤦂

国的意思

折叠展开

guóㄍㄨㄛˊ

基本解释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

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会意。从“囗”( wéi ),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state

国,邦也。 —— 《说文》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左传·隐公元年》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论语·微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左传·庄公十年》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齐国;晋国;郑国

3.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 —— 《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三曰国禁。 —— 《周礼·士师》。注:“城中也。”在国曰市井之臣。 —— 《孟子》。注:“谓都邑也。”土国地漕。 —— 《诗·邶风·击鼓》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 《左传·隐公元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 《战国策·齐策》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范仲淹《岳阳楼记》

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4.国家country; state; nation

聊以行国。 —— 《诗·魏风·园有桃》国无有残。 —— 《诗·大雅·民劳》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 ——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5.古代王、侯的封地feud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 —— 《史记·留侯之家》孟尝君就国于 薛。 —— 《战国策·齐策》

国租(封地的田赋)

6.帝王 emperor's

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7.部落tribe

[韩]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 —— 《后汉书》

8.地方place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 《诗·魏风·硕鼠》

9.家乡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 —— 《晋书》

10.姓。

国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囗部

武英殿刻本: 第507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219頁,第16

標點整理本: 第151頁,第9

古文: 囗 、 囶 、 圀 、 国 、 䆐

唐韻》:古或切;《集韻》:骨或切,国觥入聲。
說文》:邦也。
周禮・夏官・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爲九州。又,〈冬官・考工記〉:匠人營國,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
禮・王制》:五國以爲屬,十國以爲連,二十國以爲卒,二百一十國以爲州。
孟子》:大國,地方百里,次國,地方七十里,小國,地方五十里。

又,《周禮・地官・掌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註〕山國多山者,土國平地也,澤國多水者。

又,滅人之國曰勝國。
左傳》〔註〕:勝國者,絕其社稷,有其土地也。

又,九州之外曰外國。亦曰絕國。
後漢・班超傳》:君侯在外國三十餘年。〔又〕遠處絕國。

又,兩國相距曰敵國。
孟子》:敵國不相征也。

又,外國來附者曰屬國。李陵〈答蘇武書〉:聞子之歸位,不過典屬國。〔註〕典,掌也。卽掌屬國之事者。

又,城郭國,行國。宋程大昌〈備北邊對〉:漢西域諸國,有城郭國,有行國。城郭國,築城爲守者,行國不立城,以馬上爲國也。

又,姓。
姓苑》:太公之後。齊有國氏,世爲上卿,宋有國卿。

注解

〔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囗部

〔國〕字拼音是guó,全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囗、或

〔國〕字造字法是會意。从“囗”( wéi ),表示疆域。从或(即“國”)。“或”亦兼表字音。本义是邦國。

〔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guó] ⑴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⑵ 特指中國的⑶ 姓。

国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搜词典整理,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國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六下反切古惑切頁碼202頁,第16

國邦也。从囗从或。

附注高鴻縉《中國字例》:「國之初字,从囗,一為地區之通象,合之為有疆界之地區之意為通象,故為象意而屬指事符;益之以戈聲,故為指事符加聲之形聲字。周時借用為或然之或,乃加囗(即圍字)為意符作國……徐灝曰:『邦謂之國,封疆之界謂之域,古但以或字為之。』是也。」

附注《說文新證》:「國,域也。『國』的初文為『或』,彔卣以下或加囗、或加匚、或加,都是表示區域的義符。」

蔣注武則天新造字:圀。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二反切古或反頁碼517頁,第3行,第1

國邦也。從囗或聲。

鍇注臣鍇曰:「囗,其疆境也。或亦域字。」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六下反切古惑切古音第一部頁碼1107頁,第2許惟賢489頁,第1

國邦也。

段注《邑部》曰:邦,國也。按邦國互訓。渾言之也。《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析言之也。

从囗。从或。

段注《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國同用。邦封同用。古惑切。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古只作或。

與或實一字。

古只作或。

白话解释

国,诸候受封之地。字形采用“囗、或”会义。

字形解说

甲骨文從戈、從囗。戈為武器,引申為武力、部隊;囗本為包圍,在此指土地。二者相合表示以武力保衛土地。金文有的作「」,也是從戈從囗的字形,只是在囗中多加黑點作飾筆,而囗下多加「一」,也表示土地之意。其次,金文也有作「」或「」,所加的「」、「」都是表示區域的義符。戰國文字作加「」的形體,而篆文、隸書、楷書則作加「」的字形。甲骨文及金文的「」,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而作「國」字者,從囗、或聲,在六書中則屬於形聲兼會意。規範字作「国」。

國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99頁,第7字
2陳昌治本第512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397頁
4說文校箋第256頁,第11字
5說文考正第248頁,第3字
6說文今釋第882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535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31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304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57頁,第14字
11標注說文第253頁,第4字
12說文注箋第2038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6424頁【補遺】第16942頁
14通訓定聲第885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531頁【崇文】第2121頁
16說文句讀第811頁
17說文新證第517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267頁,第7字
19古字詁林第六冊,第137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615頁,第2字

国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2. Land (S)
  3. pays, royaume, Etat

国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以下是“”的正体“”的字形

国(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国(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国(金文·春秋·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国(金文·春秋·春秋) 春秋 金文 春秋

国(玉书·春秋·侯马盟书) 春秋 玉书 侯马盟书

国(金文·战国·战国早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早期

国(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包山

国(简·楚〔战国〕·曾侯乙墓) 楚〔战国〕 曾侯乙墓

国(简·楚〔战国〕·上博) 楚〔战国〕 上博

国(简·楚〔战国〕·新蔡葛陵) 楚〔战国〕 新蔡葛陵

国(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国(石经·汉·熹平石经) 石经 熹平石经

国(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国(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国(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国(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国(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国(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