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的笔顺
刺字概述
〔刺〕字是多音字,拼音是cì、cī,部首是刂,总笔画是8画。
〔刺〕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朿、刂”,五行属金。
〔刺〕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刀,朿( cì )声。本义是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
〔刺〕字仓颉码是DBLN,五笔是GMIJ86,SMJH98,四角号码是52900,郑码是FLKD,中文电码是0459,区位码是2044。
〔刺〕字的UNICODE是U+523A,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1050,UTF-32:0000523a,UTF-8:E5 88 BA。
〔刺〕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039,属常用字。
〔刺〕字异体字是㓨、刾、捇、措、朿、莿、刺、𣐁、𪑟。
刺的意思
刺
1cìㄘˋ基本解释
①用有尖的东西插入。~绣。~伤。~杀。
②暗杀。~客。被~。行~。
③侦探,打听。~探。
④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讽~。讥~。
⑤尖锐像针的东西。芒~。鱼~。~丛。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刀,朿( cì )声。本义: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
2.同本义stab; prick; pierce。
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 —— 《说文》刺,杀也。 —— 《尔雅》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 —— 《周礼·司刺》夫专诸之刺 王僚也,慧星袭月。 —— 《战国策·魏策》
刺焚(刺股、焚膏之略词,比喻刻苦攻读);刺子(暗剑);刺心(以刀等刺进心脏。喻刺痛内心);刺血(刺手指出血。表示虔诚的一种苦行);刺臂(古代一种黥刑,在犯者臂部刺字;刺臂出血,用以盟誓)
3.讽刺satirize; mock。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讥刺(讥讽);刺邪(讽刺邪恶);刺戒(讥刺告戒);刺美(讽刺邪恶,赞扬美好)
4.杀。古时君杀大夫叫刺kill。
经刺公子偃。 —— 《左传·成公十六年》。注:“ 鲁杀大夫皆言刺。”刺怀公于 高梁。 —— 《国语·晋语》
刺斫(刺杀);刺虎(杀虎)
5.指责、揭发blame; expose。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战国策·齐策》
刺举(检举;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刺打(斥责。方言)
6.探取;采取seek; take。
刺六经中作王制。 —— 《史记·封禅书》
刺取(采取,选用);刺问(探问);刺答(拜访答问)
7.刺探;侦探spy out。
至公车刺取。 —— 《汉书·丙吉传》
刺事(打探事情);刺取(刺探);刺候(刺探侦察)
8.插入;钻进 insert。
刺天(冲入天空)
9.刺激;刺射 stimulate。
刺干(刺激);刺闹(发痒);刺恼(刺挠。烦恼;难受)
10.刺绣(一种美术工艺) embroider。
刺文(犹刺绣);刺凤描鸾(谓刺绣)
名词
1.泛指尖利如针之物 thorn。
刺竹(一种多刺的竹);刺儿(尖锐像针的东西);刺莓(有刺的野生莓子)
2.名帖name card。
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 宗臣《报刘一丈书》
刺呼(名片上所写的姓名);刺纸(犹名片);刺请(以名刺邀请)
3.兵器的锋刃 edge。
刺兵(古代兵器,矛属)
4.旁边 side。
刺斜(旁边);刺邪里,刺斜(旁边)
5.另见 cī。
刺
2cīㄘ基本解释
◎象声词。~地滑了一跤。
详细解释
象声词
1.激烈的撞击或爆炸声 wham; loud, sharp sound。
刺的一声,他滑了一个跟头
2.另见 cì。
刺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刀部
武英殿刻本: 第322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139頁,第13字
標點整理本: 第67頁,第4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七賜切;《正韻》:七四切,此去聲。
《說文》:刺,直傷也。从刀朿。
《爾雅・釋詁》:刺,殺也。
《春秋・僖二十八年》:公子買戍衞,不卒戍刺之。
《公羊傳》:刺之者何,殺之也。
例又,《儀禮・士相見禮》:庶人則曰刺草之臣。〔註〕刺,猶剗除之也。
例又,《前漢・郊祀志》:刺六經中作《王制》。〔註〕刺,采取之也。
例又,《廣韻》:針刺也,以針黹物曰刺。
例又,《韻會》:棘芒也。
例又,《釋名》:書姓名於奏白曰刺。
《後漢・禰衡傳》:建安初游洛下,始達穎川,隂懷一刺,既而無所之,至刺字漫滅。
例又,《詩・大雅》:天何以刺。〔毛傳〕刺,責之。
例又,《周禮・秋官》:司刺掌三刺,一訊羣吏,二訊羣臣,三訊萬民。〔註〕刺,訊決也。
例又,刺史,官名。
《韻會》:漢武帝初置刺史,掌奉詔察州。成帝更名牧,哀帝復爲刺史。
音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七迹切,音磧──穿也、傷也。
《增韻》:刃之也。
《孟子》:刺人而殺之。
例又,針黹也。
《史記・貨殖傳》:刺繡文,不如倚市門。
例又,偵伺也。
《前漢・燕王旦傳》:燕王旦遣幸臣之長安問禮儀,隂刺朝廷事。
例又,《韻會》:黥也。
例又,撐也。
《史記・陳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韓愈詩:峻瀨乍可刺。
例又,刺刺,多言貌。
《管子・心術篇》:焉能去刺刺爲咢咢乎。韓愈〈送殷員外序〉:丁寧顧婢子,語刺刺不能休。
音又,七計切,音砌。
《詩・魏風》:維是褊心,是以爲刺。
例《集韻》:俗作㓨。
音《韻會》:从朿、从刀。俗作剌,誤。剌音辣。
注解
〔刺〕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刀部。
〔刺〕字是多音字,拼音是cì、c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朿、刂,五行属金。
〔刺〕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刀,朿( cì )声。本义是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
〔刺〕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ì] ⑴ 用有尖的东西插入⑵ 暗杀⑶ 侦探,打听⑷ 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⑸ 尖锐像针的东西㈡ [cī] ⑴ 象声词
刺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七賜切頁碼第136頁,第21字續丁孫
刺
君殺大夫曰刺。刺,直傷也。从刀从朿,朿亦聲。
附注顧藹吉《隸辨》:「(朿)碑變從夾。《左傳・成十六年》『刺公子偃』,釋文云:『刺,本又作㓨』。相仍積習,有所自來。」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八反切七賜反頁碼第353頁,第1行,第1字述
君殺大夫曰刺,刺,直傷也。從刀,從朿,朿亦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七賜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728頁,第1字許惟賢第324頁,第3字
君殺大夫曰刺。刺,直傷也。
段注刺篆疑非舊次。刺,直傷也。當爲《正義》。君殺大夫曰刺。當爲別一義。辭之先後今又倒亂矣。上文剽砭刺也,刲刺也皆直傷之義。然則刺篆當廁剽刲二篆下。《禮經》云刺草,《大雅》之刺訓責,史稱刺六經作《王制》,官稱刺史,鏚黹曰刺繡,用㰏曰刺船,盜取國家密事爲刺探尚書事皆其引伸之義也。一曰君殺大夫曰刺者,《春秋》僖二十八年。公子買戍衞。不卒戍。刺之。成十六年。刺公子偃。《公羊傳》曰:刺之者何。殺之也。内諱殺大夫。謂之刺之也。考諸《周禮》司刺。掌三刺之法。壹刺曰訊羣臣。再刺曰訊羣吏。三刺曰訊萬民。注。刺,殺也。訊而有罪則殺之。然則《春秋》於他國書殺其大夫。於魯國則兩書刺。諱魯之專殺而謂之刺。謂其當罪合於《周禮》。《公羊》内諱之說是矣。此云君殺大夫曰刺。《春秋》於他國不云爾也。
从刀朿。朿亦聲。
段注七賜切。十六部。按又七迹切。古不分去入。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上殺下曰刺,用刑也。引申為直傷。
《漢書》「剌史」及「刺探尚書事」,故刺有探察義。
刺探、刺穴以探取秘密也。名刺者,古以鐵筆刺簡也。刺繡為本誼。
上殺下曰刺,引申為直傷。
白话解释
刺,君王杀死大夫叫“刺”。“刺”,直接伤害生命。字形采用“刀、朿”会义,“朿”也是声旁。
字形解说
「刺」原作「朿」,甲骨文「朿」字作「」、「」,金文作「」、「」、「」,戰國文字作「」、「」、「」等形,都像是樹上像針的木芒或矛頭上的尖銳鋒刃,後加「刀」形表意,轉注為從刀、朿聲的「刺」字。戰國文字、秦漢隸書因「夾」、「朿」形近混用,把「刺」寫成「㓨」。篆文所從的朿,上承甲骨文、金文「朿」字,形體稍有訛變,向下開叉斜筆,形變為向上「屮」形,和戰國璽印文字的構形完全相同。篆文從刀、朿聲。朿,表示音讀,兼表「芒刺」的意思。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刺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271頁,第11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364頁,第5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281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181頁,第7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171頁,第6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613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078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2506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896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09頁,第6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178頁,第8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1402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4692頁【補遺】第16695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059頁,第3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365頁【崇文】第1457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538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188頁,第6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四冊,第578頁,第3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449頁,第2字 |
刺字的翻译
- stab; prick, irritate; prod
- piquer, irriter, assassiner, épine, (onom.) souffle
刺的字源字形
秦 简 睡虎地
汉 简 张家山
魏 传抄 三体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汗简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