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ǎněrdàozhōng

掩耳盗钟

拼音 yǎn ěr dào zhōng怎么读

注音 ㄧㄢˇ ㄦˇ ㄉㄠˋ ㄓㄨㄥ

繁体 掩耳盜鐘

感情贬义

近义词掩耳盗铃

掩耳盗钟的意思

折叠展开

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
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出处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例子明·杨慎《希夷易图》:“《后天图》见于邵伯温之序。朱子因其出希夷而讳之,殆掩耳盗钟也。”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掩耳盗钟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即“掩耳盗铃”。见“掩耳盗铃”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掩耳盗铃”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掩耳盗铃”之“铃”,典源作“钟”。“钟”同“钟”。春秋时,晋国的范吉射被智伯消灭后,有人在他家中看到一口钟,想把他偷走。可是这钟实在是太大了,根本无法背走,于是就打算把钟敲碎后再一块一块的拿走。可是一动手敲,钟便发出洪亮的响声。他怕这钟声会引来他人的抢夺,于是急忙将自己双耳摀住,以为这样自己听不见,那么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后来这个愚蠢行为的故事被浓缩成“掩耳盗铃”,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且妄想借以瞒骗他人。出现“掩耳盗铃”的书证如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列朝・朝觐官进献》:“夫既曰官银,那有无碍之理,真掩耳盗铃也。”然而从古书里的记载,却不难看出早期文献的“铃”都是作“钟”,例如北齐・刘昼《刘子・卷二・慎独》用的就是“盗钟掩耳”,《梁书・卷一・武帝本纪上》又省作“盗钟”。

【书证】

  • 01.唐・刘知几《史通・卷三・书志》:“或以前为后,以虚为实,移的就箭,曲取相谐,掩耳盗钟(钟),自云无觉,讵知后生可畏,来者难诬者邪!”
  • 02.《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此可谓『掩耳盗钟(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

掩耳盗钟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yǎn),扌部,共11画

遮蔽,遮盖。如:掩护。掩体。掩饰。掩映。掩盖。掩蔽。掩埋。掩人耳目。瑕不掩瑜。藏瑕掩疵。

关,合。如:掩闭。掩门。掩卷。

门、窗、箱柜等关合时夹住了东西。如:掩了手。

乘人不备而袭击或捉拿。如:掩杀。掩击。掩袭。

读(ěr),耳部,共6画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如:耳背( bèi )。耳垂。耳鬓厮磨( mó )。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如:耳房。鼎耳。

听说。如: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如:想当然耳。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读(dào),皿部,共11画

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如:盗窃。盗贼。盗伐。盗掘。盗运。盗卖。盗用。盗名欺世(亦称“欺世盗名”)。

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如:海盗。强盗。窃国大盗。

读(zhōng),钅部,共9画

金属制成的响器,中空,敲时发声。如:警钟。编钟(古代乐器。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同)。钟鼎(古铜器总称,上面铭刻文字)。

计时的器具。如:钟表(钟和表的总称)。座钟。钟鸣漏尽(晨钟已鸣,夜漏将尽。喻年届迟幕)。

指某个一定的时间,小时。如:钟头(小时,如“开了一个钟钟的会”)。

杯子。

集中,专一。如:钟情(感情专注)。钟爱(特别爱)。钟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掩耳盗钟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