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浪形骸
放浪形骸的意思
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
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
出处:《晋书・王羲之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例子:惟有与宝在一起,他才可以忘却自己的身份,放浪形骸,领略“人贵适意”的真趣。(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正音:“骸”,读作“hái”,不能读作“hài”。
辨形:“形”,不能写作“行”。
辨析:“放浪形骸”与“放荡不羁”有别:“放浪形骸”只用于人;形容人的气质、风度、行为;一般不作状语;“放荡不羁”用于人;主要指行为;也可用于其他事物;如河水;狂风等;常作状语。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放荡。
放浪形骸的详细解释
【释义】
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放浪形骸”指放纵性情于形体之外。语出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后用“放浪形骸”形容纵情放任,不受世俗礼教约束。
【典源】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据《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五九》引)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 [1],或取诸 [2], [3]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 [4]万殊, [5]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 [6]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俛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注解
[1]俯仰一世:很快地度过一生。俯仰,低头与抬头之间,指时光短暂。
[2]怀抱:指理想抱负。
[3]晤言:面对面诉说。
[4]趋舍:取舍进退。舍,通“舍”。
[5]静躁:静,指“晤言一室之内”。躁,指“放浪形骸之外”。
[6]之:往,指追求。
【典故】
修禊是古代的一种民间习俗,阴历三月上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人们会在水边洗濯,借此以除不祥和祈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王羲之和他的儿子,以及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王彬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聚会,举行修禊之礼,并且赋诗饮酒,世称“兰亭雅集”。那次盛会有二十六位参与者做了三十七首诗,后来集结成《兰亭诗集》,王羲之则在会后,用鼠须笔、蚕茧纸,以行书写下一篇序文,说明当时聚会的盛况,并且抒发个人的感怀。文章开头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参与者,并且描写兰亭附近的佳山胜水。紧接著诉说四周美景,且“流觞曲水”的活动也为与会人士带来不少的乐趣。再来则笔锋一转,导出世事多变,人生无常,其中说到:“人与人相处交往,共同生活在这世上,转瞬之间成为过往,有的人喜欢在室内和朋友相互诉说自己的理想抱负;有的人则会寄情于大自然之中,无拘无束。虽然彼此的取舍进退,千差万别﹔个性爱好,各有不同,一旦遇到喜欢的事物,而暂时感到满足愉悦时,根本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可是等到自己对所追求的事物感到厌倦时,情感自然随著事物的改变而变化,感慨哀叹也就跟著来了。”后来原文中的“放浪形骸”被摘出,形容纵情放任,不受世俗礼教约束。
【书证】
- 01.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源)
- 02.唐・姚崇〈遗令诫子孙文〉:“优游园沼,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
- 03.元・宫大用《七里滩》第四折:“疑猜我在钓鱼滩醉倒来回来,俺出家儿散诞心肠,放浪形骸。”
- 04.明・冯惟敏〈端正好・跳出了虎狼冗套・四边静〉曲:“谁识俺放浪形骸,寄傲乾坤外。”
- 05.《九尾狐》第四七回:“其始尚以品位自拘,到后来各有酒意,莫不放浪形骸,向著宝玉调笑,丑态毕呈。”
- 06.清・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毋宁为完全之伶人》:“及父卒,益放浪形骸,以客串为乐,遗产殆尽。”
【用法】
语义形容纵情放任,不受世俗礼教约束。
例句
①他才华洋溢却不被赏识,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
②有些艺术家不喜被束缚,往往放浪形骸,游走四方。
③他不畏世俗之见,总以放浪形骸的言行来凸显自己的信念。
④过惯放浪形骸的生活,现在的他已难回到朝九晚五的职场了。
⑤受到亲友的鼓励,他力图振作,决心脱离放浪形骸借酒浇愁的生活。
放浪形骸的翻译
- unrestra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