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置可否
不置可否的意思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
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出处:宋・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例子:吴荪甫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茅盾《子夜》十)
正音:“置”,读作“zhì”,不能读作“zhǐ”。
辨形:“置”,不能写作“知”。
辨析:“不置可否”和“模棱两可”;都是不表示肯定还是否定。有时可通用。但“不置可否”指对事情不说意见;偏重于态度不明朗;“模棱两可”可用于语言含含糊糊;往往和“词语”、“语言”搭配。“不置可否”不能。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不敢发表意见。
谜语:1. 口 (谜底:不置可否)
2. 呵 (谜底:不置可否)
不置可否的详细解释
【释义】
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见。※语或本宋・汪藻〈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赠大中大夫卫公墓志铭〉。△“模棱两可”
【典源】
※宋・汪藻〈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赠大中大夫卫公墓志铭〉(据《浮溪集》卷二五引)
公讳肤敏,字商彦,少力学问。……先是,公论时政。上曰:“[1]以来,所以乱祖宗法者,由[2][3]。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无所可否,[4]致前日之祸,自今当以为戒。”
注解
[1]崇宁大观:北宋徽宗的两个年号。
[2]宰相:古代君主的最高幕僚,为百官之长。
[3]持禄:保住禄位,无所建树。
[4]驯:逐渐。
【典故】
“不置可否”就是对事情的是非对错,不表示可或否。北宋汪藻在为尚书礼部侍郎卫肤敏所撰写的墓志铭中,忆及卫公生前曾向皇帝建言,直陈朝政紊乱的原因,就在于大臣们:“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无所可否。”指众臣为了怕违背皇帝的心意,对于任何政事都不表示意见,以致于不管对错都放任行之,终于招致灾祸。其中“无所可否”的意思,就是指没说可以,也没说不可以,表示没有意见的样子。后来“不置可否”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见。
【书证】
- 01.《儒林外史》第六回:“那两位舅爷,王德、王仁,坐著就像泥塑木雕的一般,总不置一个可否。”
- 02.清・恽敬〈太子少师体仁阁大学士戴公神道碑铭〉:“四坐皆士大夫,言人人殊,公不置可否。”
- 03.《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温钦差听了一笑,也不置可否。”
【用法】
语义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见。
类别用在“不表意见”的表述上。
例句
①对于他提出的建议,长官一直不置可否,让人急得不得了。
②下属提出意见时,他总是不置可否地敷衍,显得很没有诚意。
③他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迟迟不肯做出决定,让下属无所适从。
④上司听完我的报告后,没有任何指示,只是不置可否地说要再想想。
⑤在会议中,双方对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主席却不置可否地隔岸观火。
⑥对于公司财务吃紧传闻的真假,他不置可否,只表示一切都还在掌控中。
⑦当我们征询他对这件事的看法时,他都语带保留地不置可否,根本无法得知他真正的想法。
不置可否的翻译
- not to give a definite answer
- не отвечáть ни да,ни нет
- ne pas se prononcer ni pour ni contre(s'abstenir de dire son avis)